正念冥想成了一門數十億美元的生意,它因剝離宗教而流行,卻成了一種宗教式的信仰

2018-06-13 由 好奇心日報 發表于美文

 

「輕輕閉上眼睛,雙手自然垂墜在身體兩側。」

「慢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呼吸上。」

「不要去控制它,單純地體驗呼吸,感受空氣在你身體的流動。」

「把注意力逐漸移動到腹部。當你深吸一口氣,去感覺腹部跟著微微隆起;當你緩慢呼氣,腹部又漸漸降下。」

「專注在每一次呼吸的律動,把一切都放下。」

每一天,類似的引導,不同的語言,被不同背景的人們以不同方式踐行著。

乘車前往下一個報導現場的 CNN 王牌主持安德森·庫珀;或者達沃斯論壇會場裡端坐著的政商精英;或者麻薩諸塞州一所高中里的法語課學生和老師;上海一間瑜伽館裡追求意識轉化的瑜伽練習者。

lighthous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起心動念皆修行 - 何謂修行?

  作者:聖嚴法師著  

 

 

  何謂修行?
  
 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、禮佛拜懺、做慈善工作,甚至修神通、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,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,就叫作修行。其實,所謂修行,簡單的說,就 是修正自己身體、語言、行為的偏差,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,就是修行。所以,上述如誦經拜懺、吃素禮佛,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 定,因此,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,但不是修行的目的,這要弄清楚才行。至於修神通,佛教主張因緣果報,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,而有現前的受 報,未來的出路,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,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。
  
 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,誦經持咒都很熟練,這樣固然很好,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。所謂:「誦經不如解經,解經不如行經。」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,知 道方法、熟悉方法,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,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;如果在日常生活、工作之間,還是跟以前一樣,動不動就怨天尤人、牢騷滿腹,那表示吃素誦 經只做了表面工夫,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、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。
  
 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,就是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。與人相處的時候,除了要用慈悲心、包容、寬恕別人的錯誤;同時,還要發揮自己的聰 明才智,將成果奉獻給眾人,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,解決各種煩惱。所以,一個修行深厚的人,非但對自己有利益,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。

lighthous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西方,葛印卡先生應是僅次於達賴喇嘛的亞洲佛教老師。有幾位傑出的美國教師曾跟他學習;他定期訪問歐洲,澳大利亞和美國;而且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數百個團體,參加他在孟買附近所舉辦的十日和一個月的禪修課程。

下文乃瑜珈雜誌(Yoga Journal, 加州, 柏克萊)編輯史蒂芬‧波迪安所撰。原文刊登於1989年9-10月的瑜珈雜誌,在此全文刊登。

 

雖然葛印卡聲稱他教的是佛陀的教導,但他並不稱自己是佛教徒。他堅持「正法是普遍性的,非宗派性的。」在一個遭受不同種姓制度和信念所蹂躪的國度裡,這個大公的訊息猶如傷口上的藥膏。他的禪修課程在印度教寺廟、基督教堂、佛教修行中心,和穆斯林清真寺舉辦;而且有數百位基督教牧師,修士,和修女跟他學習,成為他們牧靈訓練必修的一部分。

 

葛印卡教給學員的毘缽舍那(Vipassana),常常被翻譯為內觀禪修。他師承偉大的緬甸大師烏巴慶(U Ba Khin),葛印卡的這個古老法門所強調的有三方面:道德的行為,使心安定;專注呼吸來控制心;和適當的內觀,洞察一個人的身心結構,使心純淨。葛印卡步佛陀的後塵,稱這是去除苦的三大根源(貪、瞋、痴)的一條直行道。

 

葛印卡的教養似乎沒有任何一點,是為了讓他成為一位內觀教師而準備的。葛印卡出生在移居緬甸已有二個世代的印度家庭。他從小就被教導保守印度教精巧的儀式和禮儀。他在青年時就被培養進入家族的紡織業;他從十幾歲開始經商,到20多歲時,他已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生意人,而且是緬甸印度社群的領導人。

 

但是正如他所說的,伴隨成功而來的是「大量的自我,大量的緊張」;他開始患上嚴重的偏頭痛,除了嗎啡,可說已無藥可救。深怕染上毒癮,他到歐洲,美洲,日本求醫,但都無效。當時一位朋友建議他去參加烏巴慶的10日內觀課程,烏巴慶不但是一位禪修大師,還是政府的高官,緬甸政府的會計長。

lighthous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美麗的祈願

 


把握當下的選擇
人生就像讀一本書一樣,也是有盡頭的,
光陰飛逝,一晃眼,我們就會面臨這一天。


我,丹增嘉措(達賴喇嘛的姓名),
恐怕再過不了五十年,就只是大家的一個記憶。
而諸位讀者,一百年後,想必也是一樣吧。

lighthous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